主题活动

报道 | 阅读合伙人Vol.34《追风筝的人》 日期:2025-04-12 浏览量 : 1439 来源: 本站

“书页翻动时,总有风筝悄悄起飞。”4月12日,阅读合伙人第34期活动如约而至。本期活动聚焦卡勒德·胡赛尼的经典小说《追风筝的人》,由我馆优秀主讲人周艺带领读者穿梭于喀布尔的街巷与旧金山的海湾,在阿米尔与哈桑交缠的命运中,探寻愧疚如何生长为救赎的根系。

活动伊始,周艺以作者胡赛尼的流亡背景切入,讲述这部全球销量超4000万册的小说背后的故事。胡赛尼笔下的阿富汗,既是童年的风筝与石榴树,也是被战火撕裂的故土。她通过书中阿米尔父子的逃亡路线,勾勒出苏联入侵、塔利班暴政下的国家疮痍,也点明了小说“个人命运与时代动荡交织”的叙事底色。

阿米尔与哈桑的童年,是石榴树下的誓言,也是风筝线割裂的伤口。周艺以书中经典场景“风筝大赛”为轴,剖析这段跨越阶级与种族的情谊。当哈扎拉少年哈桑为保护风筝遭受凌辱,而普什图少爷阿米尔选择沉默时,“纯真的风筝坠入了人性的深渊”。这一背叛不仅是个人懦弱的体现,更是阿富汗社会种族对立的缩影:“哈桑的悲剧,从出生时便已被刻入身份。”

“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周艺引用阿米尔的独白,解读其从逃避到直面愧疚的蜕变。成年后的阿米尔重返塔利班统治下的喀布尔,为拯救哈桑之子索拉博赌上性命,这一行动被周艺称为“用鲜血洗净谎言的仪式”。她特别提到结局中阿米尔为索拉博追风筝的场景:风筝从赎罪工具变为治愈的纽带,代际创伤在奔跑与仰望中悄然松动。

本期“阅读合伙人”以细腻的文本分析与深刻的人文关怀,让《追风筝的人》不再只是畅销书榜单上的名字,而成为一面照见人性复杂与时代伤痕的明镜。当书页翻动,总有风筝悄悄起飞;当故事落幕,救赎的种子已悄然生根。



二维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上一篇

报道 | 小星哥哥讲绘本:《红气球不见了》

下一篇 >>

报道 | 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图书馆与新开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扫一扫 关注官方微信

客服热线

83506911

开放时间:8:20 - 19:00
返回顶部